发布时间:2025-10-28 浏览量:次
为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激发科研创新思维能力,2025年10月26日,由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主办,温州大学激光加工理论与装备研究所承办的首届“智研・创未来”学术文化节暨研究生学术沙龙在科技综合大楼515路演厅顺利开展。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向家伟、研究生院副院长李勇,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朱德华、张斌斌,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科科长李剑军,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刘文文及50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共赴一场聚焦前沿、碰撞思想的学术盛宴。活动由温州大学激光加工理论与装备研究所秘书王艳虎老师主持。




上午8:30,参会研究生有序签到入场,嘉宾陆续就座。9时整,沙龙正式拉开帷幕。主持人王艳虎介绍了活动背景,指出沙龙围绕“增材制造、智能检测、传感技术”等学院优势科研方向搭建交流桥梁,并详细说明了全天流程。随后,向家伟院长致辞,充分肯定研究生学术创新的价值,鼓励同学们珍惜交流机会、勇于提问探讨。李勇副院长从研究生培养角度,强调学术交流对科研创新的促进作用,并寄语同学们拓宽科研视野,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致辞结束后,全体嘉宾与参会代表合影留念。

首场特邀报告由专家李剑军主讲,主题为《从青铜到王者,国创赛金奖打磨范式》。报告中,李剑军老师结合自身指导国创赛的丰富经验,从项目选题、团队协作到成果打磨,系统拆解了金奖项目的“成长路径”,尤其针对研究生在赛事中常遇的创新点提炼、成果可视化等难题,分享了实用策略与案例。台下同学认真记录,为后续科研与竞赛积累了宝贵经验。

随后,王昱同学以《激光丝粉协同增材制造 Ti6Al4V-B 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为题,详细阐述了激光增材制造技术在钛合金材料中的应用,通过对比不同工艺参数下合金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为优化该类合金的制备工艺提供了实验依据;

董宇杰同学则带来《基于连续域束缚态的多模耦合全介质超表面传感应用研究》,从理论模型构建到实验验证,介绍了全介质超表面在传感领域的创新应用,展现了跨学科融合的科研视角。


研讨环节,参会同学围绕报告内容自由交流、驻足观看现场展示的学生科研海报,不少同学主动向报告人提问,探讨实验细节与研究思路,轻松的氛围中延续着学术的热度。
茶歇后刘圣闯同学的《基于Janus膜的多参数电化学汗液传感研究》,探索了柔性传感材料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冯宇增同学的《通过调整富 Ni/Ti 析出相提高电弧增材制造 CoCrNiTi 中熵合金的强度与延展性》,为中熵合金的性能优化提供了新方向;王林同学的《基于4H-SiC晶圆背面激光减薄工艺研究》,则聚焦半导体材料加工技术,分享了工艺优化中的关键突破。上午场活动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告一段落。


下午激光加工理论与装备研究所长朱德华老师以《智能检测与激光先进制造》为题,结合行业趋势与产学研案例,深入解读了相关前沿技术,增强了同学们对科研实践的直观认识。

杨怡雯同学的《数学建模小白的百日逆袭指南》极具实用性,从“零基础入门” 到“竞赛技巧”,用通俗的语言分享了数学建模学习的时间规划与方法,为低年级研究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习路径;

卢安业同学的《缆式焊丝 CMT 模式对熔滴-电弧-熔池行为的影响》则回归工程实践,通过实验数据与动态模拟,分析了不同焊接模式下的工艺特性,为优化焊接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研讨环节,互动氛围更显热烈,参会师生围绕数学建模、焊接工艺参数等具体问题深入讨论,在海报区交流科研心得。最后三场报告陈东来同学的《激光丝粉协同增材制造TC4-Cu功能梯度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探索了功能梯度合金的制备与性能调控;李永杰同学《基于纳米颗粒强化的高强铝合金激光焊接熔池动态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技术揭示了焊接过程的微观机制;马超林同学的《基于激光诱导石墨烯具有各向异性特性的纤维式柔性应变传感器用于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则展现了柔性电子材料在可穿戴设备中的应用潜力。三场报告各有侧重,共同勾勒出学院在相关领域的科研活力。

随着最后一场报告结束,本次学术沙龙进入闭幕环节。主持人王艳虎上台,依次感谢特邀嘉宾的倾囊相授、12 位报告人的精心分享、志愿者的全程服务,以及所有参会师生的热情参与。“这场沙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想的联结。” 主持人在总结中提到,希望同学们能将本次交流的收获转化为科研动力,在专业领域持续深耕。

此次研究生学术沙龙,既是“智研・创未来”学术文化节的重要组成,也为学院研究生搭建了“展示成果、交流思想、拓展视野” 的平台。未来,机电工程学院将继续以学术活动为纽带,激发研究生创新活力,助力培养更多具备扎实科研能力与跨学科思维的优秀人才!
(供稿: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会)